【微靖江】孤山的“泥狗子”有多少人还记得……
“三月三,上孤山”,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孤山镇的庙会热热闹闹、人山人海。
小小的手里攥着半副身家,麻溜地从摩肩接踵的人流缝隙中穿过,直奔心仪的摊位。糖画、布偶、泥狗子,便是儿时记忆里的庙会三大主角。
糖画自不用多说,那时只觉得世上蕞甜蜜的职业莫过于此。布偶也是全世界女孩子的梦。而我们今天文章要说的,便是剩下的那个,靖江市孤山镇的特色——泥狗子。
所谓泥狗子,又叫“******”,是一种用黄泥捏出的小狗泥塑,造型古拙,夸张又不失憨态。起初,泥狗子的造型比较单一,慢慢的,不仅是狗,九尾狐、龙、十二生肖也都成为泥狗子的造型来源。
▎还未上漆以狗为原型的泥狗子,造型凶猛,与坏人斗争
关于“泥狗子”的传说很多,一说是孤山镇头部任县令属狗,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后人用泥巴做成狗的样子纪念他;一说是古时这里闹瘟疫,天神派来一只神狗帮助驱赶瘟疫,瘟疫消失后,人们为了避邪,就做起了“泥狗子”。
在孤山当地人看来,“泥狗子”是一种趋吉避凶的护身符。钱伯平说,花上几块钱,便可买个全家平安,买个心安,大家何乐不为?
泥狗的原料是取自孤山东南角的黄泥,这种泥土杂质较少,粘度高,干而不裂,弯而不断。取回后,经晒、捶、筛3道工序,再和水“涨”三四个小时,用木榔头捶至起粘,便能制作。
“做泥哨是个细致活,比较磨时间,搓泥、打响、烧制、上色,至少要花一个多礼拜。在制作泥狗子时,力度要把握好,多一分,做的时候会裂开,少一分,晒的过程中也会开裂。”
打响,是在泥狗子的颈部至腹部打出一个孔,再从顶端打一个孔与前孔相通。插入的角度和深度都有讲究,否则吹不响。钱伯平自豪地说,他打响百分之百的成功率。
毛坯晒干后,放到炉火中烤,然后上漆点红,一个泥狗子就做成了。
▎钱伯平堂哥捏出的以龙为造型的泥狗子
“以前,村民家家户户都比较穷,春季出门卖泥狗子补贴家用成了很多人的一致选择。但那时,生产队要求每家每户每天按时出工,大伙要么借口请假去走亲戚,要么谎称去别村帮人家做工,不去可以,但每天得交生产队7毛钱。有时一天的销售收入还不足7毛钱。当然,运气好的时候,一天也能卖上两三块钱。
▎在谈及泥狗子手艺的时候,露出满意的微笑
那时,一分钱可以在靖江本地买到两个泥狗子,而挑去上海、无锡等地卖,一个泥狗子可以卖到两毛钱,因此父辈们那时候都是凌晨两三点就出门,等卖完货回到家又是凌晨了。
文革期间,为破除迷信,泥狗子一度被禁止出售。因为白天要做工,只有晚上才能抽空偷偷摸摸在家里制作泥狗子。针对这种情况,村里就组织检查队晚上挨家挨户查,一旦查到,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泥狗子就会被倒入河里。为了应付检查,村民们大多会把做好的泥狗子藏在干净的马桶里或者是用袋子包好放在河里。
现如今,孤山脚下,再也没有人以卖泥狗子为生的人家了。钱伯平说,如果生意好一点,一个月蕞多也就只能赚到几百元钱,这点钱都不够一家人生活。
虽说孤山脚下村民家家户户都会做,但手艺总有高低。“泥狗王”钱伯平5岁的时候,便跟着父母学习泥狗子的手艺,做了40多年,一直以此为兴趣,而非一份工作。
“我会让它在我家一直传承下去,就算后代们不愿意去做,但也得让他们去学,不能丢了这门老手艺。”
版权声明:本文由靖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