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靖江城南园区有“独门秘籍”
中国江苏网讯 (记者 陆辉 拾冠之)四十载春风化雨,桃李芬芳霞满天,靖江城南园区是改革开放的生动见证和注解。11月16日上午,“改革开放四十年 书写江苏新篇章”全国网络媒体江苏行采访团来到靖江城南园区。在当天的媒体面对面会上,城南办事处党委书记、城南园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羊进明等相关人员向记者详细介绍,靖江城南园区如何用好“秘籍”,从匮乏落后的弹丸之地变为繁荣富裕的现代都市。
民营经济强劲“榜单”彰显后劲和底气
“改革开放40周年,城南从一个小小乡镇发展为开发建设较为成熟的工业集聚区,成为改革开放成果的一个缩影。”据羊进明介绍,早在1980年当地工业产值仅345.4万元,2004年由一个小乡镇成立为城南园区,通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工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转变。
“目前入园工业企业近500家,规模以上企业85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38家、销售过亿元或利税超千万元企业29家。”一组强劲有力的“榜单”彰显了城南园区发展的后劲和底气,羊进明表示,近几年,园区坚持“强二优三、产城融合”的发展战略,着力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重点招引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西南组团城市建设,致力将城南打造成“美丽新南城、活跃商贸区、高端产业园”。
目前,当地形成了以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配件、机电一体化、新能源、新材料、金属制造为代表的一批产业集群;同时大力发展城市综合体、展示展览、现代金融、信息技术等服务业新型业态,建设城郊大市场,培育建材家居、五金机电、汽贸等特色品牌市场,拓展都市型商贸服务业,形成区域性商贸基地。
作为靖江市开发较早、运作成熟的工业园区,如何用地瘦身又不失优化增量?羊进明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激发改革发展的内生新动力,再创发展新优势。
紧抓扬子江城市群建设和苏南制造业外溢带来的发展机遇,城南园区积极承接发达区域产业转移,利用区域发展平台积极引入技术、人才创新要素和企业、资金等基础要素,实行区域联动发展。城南园区改革创新开发建设新模式“盘活存量土地,提升发展质量”,坚持集约利用土地,整合闲置低效用地,发挥存量土地效益蕞大化,坚持区中园战略,鼓励资源共享,实现节约集约发展;同时,积极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不断完善现代服务产业。
“通过打造智慧化、便捷化的智能生活,我们期盼引得来精英、留得住人才,为城南发展源源不断的注入‘活水’。”羊进明说,以美丽新南城建设为目标,促进由产业园区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完善园区功能,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园区环境;加强对现有优势行业、研发资源和配套体系的整合,积极吸纳外部资源如国家项目、优秀人才等,逐步完成高端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内部整合,引领产业高端发展,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同时,构建新的产业、城市格局,城南园区确立了“产城融合、产城一体”的发展战略,立志将城南园区打造成宜居宜业宜商的新南城。
放下“管理方”架子 做精“店小二”服务
交流中,重庆华龙网记者谢鹏飞提出,园区先后荣获了“省两化融合示范区”“省科技创业与发展创新特色园区”等一系列很有含金量的称号,园区各部门作为“管理方”又有哪些创新举措?
城南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放下“管理方”架子,园区每一名工作人员都是“店小二”,发扬“点好单、做好菜、跑好堂”的服务精神,让项目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在项目服务中,对重大项目实行“店小二专人负责制”,同时强化对“店小二”的培训力度,变跑腿式服务为专家型服务,为入驻项目提供精细化、精准化、个性化服务。
在政策落实方面,不是简单的传达政策与企业自发申报,而是转变为园区深入企业主动分析政策,以及根据企业现状实行个性化服务,目标不再停留在企业通过申报获取政策红利,而是突出创新,强调政策的引导、引领作用。目前,城南园区年申报各类专利800多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2.64件,省两化融合示范(即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试点企业达到18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8家。同时实行“园区搭台、企业唱戏”,通过讲堂、参观、互访、沙龙等形式引导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形成园区自身的企业发展生态。
版权声明:本文由靖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