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靖江产业信息 > 正文内容

浙江向工业园区“圈地”亮红灯

admin7个月前 (09-24)靖江产业信息8

  新华网杭州9月3日电(崔砺金、马克强)区域块状经济是浙江经济一大特色,厂房、车间向园区集聚,是浙江提升产业层次、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抓手,但由于各地争先恐后盲目开发,导致浙江工业园区过多过滥。这就产生了一个怪现象:一方面是土地极端紧缺,另一方面却是大量圈地,开而不发。

  杭州湾有多少工业园区?不久前,浙江省政府专门作了一项调查,在浙江范围内沿着杭州湾,一共有14个工业园区、高新园区,面积合计2325平方公里,相当于3个老杭州城!

  从嘉兴到湖州,从宁波到绍兴,数百公里长的海岸线旁几乎都有园区,小则五六平方公里,大则近300平方公里。有的地方干部调侃道:以前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现在是“乡乡建园、镇镇办区”。

  据浙江省国土资源厅的一份资料显示,目前全省经县级以上政府批准设立的各类开发区、园区有721个,规划用地范围407.22万亩,现已占用126.86万亩,其中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面积56.02万亩。

  “蕞近我们搞了个调查,10亩地的园区都有啊!”在不久前召开的浙江省政府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对全省园区建设中“小而散”的问题提出了尖锐批评:“全省真正上规模的园区不到三分之一,要素太分散。”

  来自浙江省统计局对全省721家工业园区的专项调查显示,园区圈地暴露出不少问题:土地开发成本趋高。全省平均土地开发成本为9.88万元/亩,杭州13家、温州10家、宁波7家工业园区开发成本高于20万元/亩;低价出让政府背债。目前大部分工业园区是由政府主导开发或政府授权业主开发的。而土地出让价格普遍低于开发成本,全省土地平均出让价格为8.83万元/亩,且有近四分之一的园区土地平均出让价格不到平均开发成本的一半,甚至有5%的园区不到三分之一;利用效益良莠不齐。从单位面积上实现的销售收入(经济密度)看,全省平均为46万元/亩,而小于1万元/亩的12家,小于5万元/亩的42家,小于10万元/亩的90家,有79家园区目前还没有产出。在全省工业园区中工业总产值小于1000万元的有33家。

  湖州市吴兴区《工业性项目土地出让价格一览表》规定:项目投资密度一般应达到平均每亩土地注册资本10万美元以上,内资项目注册资本折算成美元参照外资项目标准执行。

  这张表格是以投资密度为主要考量指标,兼顾投资规模、科技含量、建设周期等因素制定的。记者发现,投资密度高、相关条件好的项目所得到的每亩土地出让价格,要比投资密度低、相关条件差的至少低1万元左右。

  招商引资为什么也要讲“亩产量”?吴兴区委书记金建新一语中的:“开发区和园区建设要讲质量和效益,盲目优惠降地价,往往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乱圈地行为。”

  吴兴邻近上海,今年以来,通过对各类园区整合提升,南太湖吴兴工业园成为招商引资大平台。按“亩产量”出让土地,不但没有吓退投资商,反而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和理解,上半年协议利用外资突破1亿美元,同比翻了近一番。

  开发区建设要提高投资密度,已经成为浙江一些地方的共识。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近日出台了一项新规定:凡属外向型、规模效益型和科技型的企业才可优先获得土地,并且必须由评审委员会综合评分,按照得分的高低决定蕞终是否可以入园。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人称:提高土地供应的门槛是为了给世界500强留地。今后所有进入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的企业必须达到下列标准:内资企业注册资金2000万元,上年度纳税100万元,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企业用地每亩产出300万元以上;外资企业的起点为合同外资100万美元。全部资金300万美元以下的外资企业,资金必须6个月内到位。

  蕞近,2315.4亩的闲置土地从杭州市区被清查出来。据杭州市国土资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排查涉及上城、下城、西湖等6个老城区和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西湖风景名胜区2个区,共清查出46宗闲置地块。目前已收回土地使用权5宗,面积804.51亩,已调整为其他项目用地的3宗,经引导督促已动工建设的2宗,其余36宗地块也将于近日正式处置。

  设立大开发区,整合土地资源,是杭州解决工业园区“小而散”的一大设想。杭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产业处处长王健告诉记者,大开发区的核心为建设“一个先进制造业长廊、一条高新技术产业带、五个特色产业区域”。王健称,设立大开发区,可以通过海涂围垦和丘陵荒坡改造,大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缓解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

  为避免炒卖土地和随意圈地,温州市推行了土地出让预审制。温州市土地管理局规划处处长王永力告诉记者,温州长期以来推行小而全的产业布局,仅在市区就出现了30多个工业园区。这些小园区作为孵化器,在小企业发展成为大企业后,用地紧张很快显现。为此,温州市从2002年开始推行土地出让预审制,通过调查用地企业的年产值、近年来的税收额、原有用地规模、产品类型,并参照行业用地定额标准,合理确定建设用地。

  浙江省省长吕祖善表示,浙江将严格土地管理制度,对各类园区整顿一批、撤销一批、合并一批,努力提高园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完)(来源:新华网)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靖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援青逐梦海西行·创业共筑高原情”活动成果丰硕

“援青逐梦海西行·创业共筑高原情”活动成果丰硕

  海西新闻网讯(柴达木日报记者李淑娟 通讯员龚全明)近日,由州科技局主办,州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承办的“援青逐梦海西行创业共筑高原情”浙海合作交流活动在乌兰、都兰、格尔木、德令哈等地先后开展。   活动通过举办企业交流对接洽谈会,参加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海西分会,参观考察浙江工业园、德令哈工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形式,充分展示了海西投资环境及特色产品、特色产业发展成...

【司法拍卖标的】金华市工业园区17号路以北24号路以西地块土地使用权及其在建厂房(无规划证)(第二次拍卖)

【司法拍卖标的】金华市工业园区17号路以北24号路以西地块土地使用权及其在建厂房(无规划证)(第二次拍卖)

  原标题:【司法拍卖标的】金华市工业园区17号路以北,24号路以西地块土地使用权及其在建厂房(无规划证)(第二次拍卖)   上海市头部中级人民法院将于2019年6月8日10时至2019年6月11日10时在“公拍网”()上公开进行网络司法拍卖活动,现公告如下:   一、拍卖标的:浙江省金华市工业园区17号路以北,24号路以西地块土地使用权及其全幢在建...

创新规划_破解工业园区土地瓶颈_以浙江安吉为例

创新规划_破解工业园区土地瓶颈_以浙江安吉为例

  创新规划,破解工业园区土地瓶颈 创新规划,破解工业园区土地瓶颈 ――以浙江安吉为例 ――以浙江安吉为例 张咏梅 摘要:摘要:我国工业园区正面临着土地资源短缺的难题。为了从规划方面解决这一难题,文章以安吉县工业园区为例。在规划编制中通过对容积率、绿地率、道路用地、公建配套等土地的指标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以其达到合理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园区品质的目的。 关键词:关键词:土地集约、工业...

创新规划破解工业园区土地瓶颈——以浙江安吉为例

创新规划破解工业园区土地瓶颈——以浙江安吉为例

  我国工业园区正面临着土地资源短缺的难题.为了从规划方面解决这一难题,文章以安吉县工业园区为例.在规划编制中通过对容积率,绿地率,道路用地,公建配套等土地的指标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以其达到合理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园区品质的目的.   你可以通过身份认证进行实名认证,认证成功后本次下载的费用将由您所在的图书馆支付   您可以直接购买此文献,1~5分...

善引金凤凰 升级产业链

善引金凤凰 升级产业链

  这个冬天,我区各地掀起了招商引资热潮,随着一个个项目成功签约,一笔笔资金陆续到位,招商引资成为“冬天里的一把火”,成为一抹耀眼的亮色。   2月8日晚,在吐鲁番市商务局的会议室,5支招商小分队、3支驻点招商小分队正围绕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研讨招商路径,这8支招商小分队将在一周后奔赴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进行招商。   “我们将围绕吐鲁番市确定的煤电煤化...

土地少、能耗环境指标不足!浙江化工园区发展遇尴尬

土地少、能耗环境指标不足!浙江化工园区发展遇尴尬

  浙江省历来是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发展高地,这里的化工产业起步早、发展快,经过多年的淘汰整合,浙江省石油化工产业无论是规模、技术、能耗,还是人才、管理、创新水平,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同时,浙江省早在2015年就初步完成了化工园区的整治提升,杭州湾地区汇聚了多家中国化工园区的“头部梯队”,杭州湾区也被视为中国化工园区赶超国际先进的基地之一。   8月26~30日,石油...

工业园大部土地闲置 浙江一镇政府还要占农田(组图)

工业园大部土地闲置 浙江一镇政府还要占农田(组图)

  浙江省建德市乾潭镇位于320国道旁,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镇,耕地十分宝贵,其基本农田保护区主要集中在国道两侧至山脚的有限地段内。然而,自2000年以来,这里却未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了3个工业园区。今年8月,该镇又不顾原有3个园区绝大部分土地闲置的事实,违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加强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精神,再次占用50多亩农用地,准备扩大工业园区范围。...

广东南海“地改” 破解“土地碎片化利用”之困

广东南海“地改” 破解“土地碎片化利用”之困

  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走在土地改革前列的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作为全国试点近期再次探索土地改革,在原有基础上融合创新,通过不断完善集体土地整备制度、混合开发、“毛地”入市等系列举措,将原本零散破碎的土地腾挪组合成片的新做法,有效破解了城乡融合发展中“土地碎片化利用”难题。经过近两年改革探索,南海区初步形成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受访专家和基层干部认为,南海区的经济在京津冀、长三角、珠...